股市評論人曹仁超(資料圖)
二十國集團(G20)首爾峰會前夕,美國啟動第二輪定量寬松貨幣政策,狂印美鈔。作為“世界貨幣”的美元,其維持弱勢甚至繼續貶值的趨勢更加明顯,這導致世界其他主權貨幣不同程度面臨升值壓力。美國“以鄰為壑”的貨幣政策,讓世人擔心世界經濟似乎又離貨幣戰更近一步。
在香港財經評論員曹仁超看來,貨幣戰早在1971年8月美元與黃金脫鉤之時就已經開始。他說,過去近40年,美國濫用美元“世界貨幣”的地位,至少發動過三場貨幣戰,操控美元升值、貶值,先制造泡沫,後刺穿泡沫,打擊其他經濟體,而美國資本集團從中賺得盆滿缽盈。
曹仁超1969年起從事經濟報道與分析以及股票投資,現任香港財經類報紙《信報》董事及專欄作家。日前他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1971年以前,美元這只“老虎”有“布雷頓森林體系”這個“籠子”鎖著。由於美元與黃金掛鉤,美國要發行多少美元,取決於它擁有多少黃金,因此不能亂發行。1971年美國拒絕向他國兌換黃金,“布雷頓森林體系”崩塌,鎖住老虎的籠子打開了。
於是,美國發動了針對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的第一場貨幣戰,開印美元,讓美元貶值。數據顯示,衡量美元幣值的美元彙率指數從1971年的大約110點,下跌至1974年的90多點。同期石油價格從每桶大約2美元漲到15美元,但是,由於美元貶值,15美元能購買的黃金和之前2美元能購買的黃金相差無幾。與此同時,由於美元貶值,全球經濟在1971年至1980年出現通貨膨脹,包括10多個歐佩克成員國在內的其他經濟體都遭重創。
1980年前後,全球經濟最重要的事件是中國內地開始改革開放。由於內地當時外彙奇缺,美元多了一個買家。同一時期,日本經濟崛起並威脅到美國。於是,美國發起了第二場貨幣戰,從1980年起開始逼迫日元升值,並於1985年迫使日本簽署《廣場協議》。此後,日元從1美元兌換約240日元,一路升值到1989年初的1美元兌換80多日元。美元迅速貶值,美元指數從歷史高點下泄至1989年的90多點。 曹仁超指出,日元、美元一升一貶,巨量美元資本流入日本,一方面賺取日元升值的好處,另一方面大量吸納房地產和股票,其結果是1987年至1989年之間日本房價股價飆升,引發巨大資產泡沫。但從1990年起,由於美元資本大量抽逃,日本資產泡沫開始破裂。“日本人從1945年到1990年辛辛苦苦賺的錢,都給人家拿去了,這就是貨幣戰。”
從日本狠賺一筆的美國資本又把目標對准了中國香港和台灣地區以及韓國、泰國、馬來西亞等新興經濟體,於是有了第三次貨幣戰。其手法如出一轍。曹仁超說,對此問題,過去沒有一個國家能抵抗得住,因為美國經濟總量占世界20%以上,是全球最大經濟體。從1990年至1997年,這些新興經濟體的貨幣不同程度出現升值,加上弱勢美元的配合,巨量美元資本湧入,引發資產泡沫。
曹仁超說,從1990年至1997年,美元流入讓香港私人住宅房價從每平方米3萬港元,飆升至每平方米12萬港元。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元資金流走,香港同類房子價格暴跌至每平方米4.2萬港元,跌幅達65%,港人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曹仁超認為,2001年以來,由於美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戰爭消耗大量財富,加上美國自身經濟積弊,所以美國持續利用美元貶值,把自己的問題轉嫁給別人,引發全球資產泡沫和大宗商品價格飆升。
數據顯示,美元指數從2001年7月的120多點,下泄至2008年3月的歷史低位71點。曹仁超認為,美元持續下跌嚴重打擊了其他經濟體對美元的信任,若繼續下跌必然影響到美元“世界貨幣”的地位。於是,美國把目標對准中國,要求人民幣升值,企圖讓人民幣當“替罪羊”。
在曹仁超看來,從2005年起,美國一直進行著第四場貨幣戰,尤其是今年初以來,跡像越來越明顯。他指出,縱觀過去近40年的美元指數,每一次大幅度的波動背後,都是美元資本到美國以外地方撈錢的過程。當美元最強時,就是其他經濟體資產價格最便宜的時候,美元資本就可以到處“抄底”;買完後,當美元貶值、美元泛濫時,其他經濟體的房價股價飆升,美元資本就狠賺一筆。這就是美國到今天還這麼富有的原因之一。
2010年12月9日星期四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